处理跨境上市的财务与法律事宜
两位资深专家接受 CGj 采访,说明赴港跨境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在财务报告、公司治理与合规方面 所面临的挑战。
摘要
- 受A股融资收紧、全球市场发展态势以及新兴产业成长潜力驱动,越来越多中国内地企业选择赴港上市
- 主要挑战包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接、强化内部控制,以及满足香港在公司治理和董事诚信方面更严格的要求
- 提前做好准备,完成财务健康体检、建立健全的合规机制及高效的公司秘书职能,是成功跨境上市和持续合规的关键
张毅强先生,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华北区上市服务主 管合伙人
随着2025年内地企业赴港申请首次公开招股(IPO)的数量激增,跨境上市再次成为市场焦点。这股潮流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?在财务报告与合规方面又存在哪些挑战?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华北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张毅强先生,自1999年起成为注册会计师,并自2000年起从事上市公司审计,积累了丰富的跨境上市财务报告与公司治理经验。张先生分享了他对当前上市热潮的观察,并从会计角 度,对筹备赴港上市的企业提供专业建议。
张先生指出:“2025年1月至7月, 共有250家企业提交香港上市申请, 较前两年显著增加。这波赴港上市热潮背后,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企业迫切的融资与上市需求。”
张先生解释,这种需求来自多方面的叠加效应。一是自2023年以来,A股IPO和再融资明显收紧,导致大量企业转投香港。二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,加速了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三是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科技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资本需求。 四是美元降息预期、南向资金流入以及新经济板块的崛起,也增强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。
回顾以往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高峰期,张先生指出,这些浪潮都与宏观政策转向密切相关,例如国企改革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、房地产市场调控,以及针对新兴产业的《上市规则》改革等。“当前赴港上市申请的回升,既有企业自身资金需求的内因, 也有资本市场及全球环境变动的外因 。在我看来,短期内这些因素不会改变,因此我对港股市场的承载能力持相对乐观态度 。”他预计,2026 年仍将延续赴港上市的活跃态势。
谈及财务报告挑战时,张先生指出, 不少企业熟悉A股会计准则,但对香港《上市规则》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(IFRS)的理解有限。“实际上,自2006年起,中国会计准则就已逐步趋同于国际准则,重大差异已经甚少。 但在实务操作中,仍存在一些技术与概念上的分别,企业务须关注。”
他举例,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,一般先呈列利润表,企业可选择以功能分类或性质分类列报费用;而中国会计准则则要求以功能分类列报,并先呈列资产负债表。此外,长期资产减值在中国会计准则下不得转回,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未作此限制。在概念上,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的应用较为审慎,而在国际市场则应用较广泛。
另外,ESG披露不再仅被视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一部分。张先生指出, 随着IFRS S1、S2正式发布,以及港交所自2025年1月起实施新的气候相关披露规定,上市公司须披露定性和量化信息,说明可持续相关风险与机遇对财务状况、业绩及现金流的影响。“ESG披露已成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,企业应在申请上市阶段就引入ESG顾问,系统性地准备相关披露。”
张先生强调,计划赴港上市的企业应当优先掌握三个关键学习领域:
- 熟悉香港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框架;
- 理解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;以及
- 深入了解《上市规则》第14A章中关于关连交易的规定。
他指出,这些知识不仅能提升合规水平,也将帮助企业在跨境上市过程中更有信心、更具韧性地应对挑战。
这波赴港上市热潮背后,最主 要的驱动力是企业迫切的融资 与上市需求
张毅强先生
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华北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
陈敏律师,海问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
随着2025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申请明显增多,跨境上市再度成为市场焦点。企业除了要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,法律风险与合规准备同样至关重要。海问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陈敏律师分享他对当前香港IPO市场的观察,以及内地企业在筹备赴港上市时需要注意的法律与合规要点。
回顾近年的市场趋势,陈律师指出, 2022至2023年香港的IPO市场相对低迷,直到2024年下半年才重拾活力, 并延续至今。“从行业分布来看,赴港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三大板块-消费品;先进制造如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自动驾驶及新能源汽车;以及医疗保健与医药。这些板块之所以受追捧,正因其代表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。”
对比内地市场,陈律师认为香港的监管制度属于混合模式。“若与A股相 比,香港的监管强度介于美国以信息披露和集体诉讼为核心的模式,以及中国内地的严格审核制度之间。只要企业不存在重大影响持续经营的问题,通常能够顺利过关。”
然而,他也强调,香港在某些方面要求更严,例如对控股股东及董事的诚信记录格外重视。若控股股东或董事曾涉及刑事犯罪或受行政制裁,香港监管机构可能会直接认定企业不具备上市资格,这一点甚至比A股要求更严格。
在实务操作中,不少内地企业在赴港上市过程中会忽略一些关键的合规要求。陈律师指出,其中一个典型问题是股权变动。“根据香港《上市规则》,控股股东在上市前一个完整财务年度内不得发生变动,无论是增加或减少持股,还是引入新的控股股东。未能遵守此规定通常会导致上市进程延误,严重时甚至可能延误一年。”
另一个常见情况,则涉及企业对境内外合规标准差异的误判。“不少企业习惯了A股的监管逻辑,误以为香港会较宽松,但实际上,香港对某些范畴要求更严格,如诚信问题,若未及早对标,就可能在申请过程中出现意外障碍。”
陈律师提醒,企业成功上市只是第一步,能否持续合规才是长远关键。“ 在IPO过程中,有保荐人和律师团队提供指引,但上市之后,公司需要靠自己运行。如果缺乏完善的信息流转机制,往往会出现该披露的事项没有上报,导致违规。”
他建议,企业应该从三方面着手:
- 聘任熟悉规则、具备市场实务经验与跨部门协调能力的专业公司秘书;
- 建立健全的内部合规与信息披露部门,加强业务部门、财务部门与合规部门之间的沟通;以及
- 持续提升全体管理层与员工的合规意识,让公司能够自行处理合规事宜,而不是仅依赖外部顾问。
展望未来,陈律师对香港市场保持信心。“只要中国企业具备持续创新能力,香港IPO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企业参与。十年前是房地产与教育,几年前是消费与物业管理,现在则是半导体、人工智能与新能源。随着新产业的兴起,香港作为内地企业接触国际资本的重要门户,其地位仍然不可替代。”
实际上,香港对某些范畴要求更严格,如诚信问题,若未及早对标,就可能在申请过程中出现意外障碍
陈敏律师
海问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